学术交流

当前位置: 学院首页 > 学术研究 > 学术交流 > 正文

毓秀史学讲坛第101讲:田野调查:平原和山区民居建筑中的文化差异————以太行山东麓平山至涉县一线民居建筑为中心

发布日期:2023-06-10 作者: 来源: 点击:

64日上午,亚洲十大信誉网赌网址排名举行“毓秀史学讲坛”第101讲,河北省社会科学院朱文通研究员应邀做“田野调查:平原和山区民居建筑中的文化差异——以太行山东麓平山至涉县一线民居建筑为中心”专题讲座。学院师生积极到场聆听,讲座由魏国栋副院长主持。

讲座开始,朱老师首先说明讲座主要从天地台到土地堂崇拜的演变,即民间信仰的视角,来看平原和山区民居建筑中的文化差异。随即,一边让同学们传阅朱老师带来的田野调查图片等资料,一边为大家播放张志平先生拍摄的平山县村落建筑和传统民居小视频,特别是提醒大家要关注建筑物中所附属的民间信仰部分——土地堂。

接下来进入讲座的主要内容,朱老师由天地门教引出天地台和民间信仰中“天地君亲师”崇拜话题。朱老师首先介绍了河北民间宗教-天地门教的基本情况。天地门教,又称一炷香教、天地门一炷香教等,由董计升于清初顺治年间创立,天地门教于康熙年间从山东传入直隶中南部地区,流传300多年,以无生老母为最高崇拜,以真空家乡为理想境界,以弥勒佛与龙华三会为核心信仰。天地门教的传播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家居火宅的世俗百姓,另一种是以寺庙为中心,有固定的宗教活动场所。民间秘密宗教大多带有水陆吊挂之类的图像,天地门教的吊挂为两类,一类是崇拜图像,如“全神像”等;一类是经卷的图像化,如《十王图卷》等。图像大多为木版印制,直接绘于纸上,或绘于布上。天地门教传说的文化符号很是琐杂,既有儒家易理中的数字符号,又有来自道教、佛教的文化符号,实际上是儒佛道三教合流的产物。朱老师还梳理了三教合一及民间宗教的发展演变,大体可以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东汉末至南北朝时期的民间道教,包括张角的太平道、张鲁的五斗米道等;第二阶段,南北朝至北宋时期民间佛教异端,如白莲教等。唐代之前,三教合一思想已经萌芽;唐宋之际三教合一思想由社会上层向下层传播,南宋至明代中叶白莲教兴起;第四阶段,在三教合一思想影响下,明代中叶至清末,民间宗教蓬勃发展,主要有罗教、黄天教、西大乘教、东大乘教、弘阳教、龙天教、长生教、三一教、鸡足山大乘教、青莲教、八卦教、一炷香教和真空教等。朱老师强调清末以来民间宗教日益世俗化,民初社团合法化后得到较快发展,并且逐渐和民间节庆祭祀、花会娱乐活动等合流,成为普通百姓的日常消遣和度日的方式。进而,朱老师重点介绍天地门教供奉天地君亲师的堂口形式、牌位形式,及代替堂口的堂单形式。从古至今,人们以土地为“神”,尊奉土地为社神,汉族民间称“土地公”,该神龛大多由石材制作,雕像大多数是白发髯髯,右手拿着龙杖,左手执元宝,又称“老土地”,又称“后土”、社公。既执掌土地行政,又兼理财务。汉族民间所供奉的神龛,大概有两种:一种是庙、寺、祠、堂,供奉“福德正神庙”。一种在坟墓边祭祀“后土”为“稷神”。 清初民间既祀天地逐渐流行,以天地门教“天地君亲师”崇拜为代表,华北平原逐渐盛行在天地台供奉“天地君亲师”牌位等。可能是由于山区土地瘠薄,地少人多,平原地区的“天地君亲师”崇拜到太行山东麓山区一带,逐渐演变为在土地堂即平原地区天地台上供奉“土地之神位”。唐代已有关于“土地堂”的记载,然而我们目前还无法判断唐代“土地堂”和现在土地堂之间的关系。

此外,朱老师还着重介绍了天地君亲师信仰的源流。天地君亲师信仰,民间多设牌位或条幅供奉于中堂,为古代祭天地、祭祖、祭圣贤等的标志性文化符号,宣传忠君爱国、孝亲尊师的价值取向。该思想发轫于《国语》,完成于《荀子》,西汉时期十分流行;明末以来,崇奉天地君亲师的观念在民间逐渐成为常态。特别是清代雍正皇帝诏谕确立“天地君亲师”的序位,不仅在汉民族地区普及,还扩展到汉族杂居的边疆少数民族大部分地区。辛亥革命之后,封建帝制被推翻,部分地区民众自发地将牌位改为“天地国亲师”,这种现象在云南、贵州等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尤为突出,至今依然延续。

随后,朱老师还为大家讲解“社祀”、“郊祀”、“天坛”、“地坛”等天地祭祀的演化进程。社祀较为古老,属于原始信仰,魏建震先生所著《先秦社祀研究》一书对社祀起源、社祀形态、社祀制度等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究。作者认为社字初文为土,原义为地主,是土地的象征物,与性器无关,春秋时期的观社习俗,并非通淫之义,等等。郊祀,古代帝王每行祭天地,例于都城之郊。周代冬至祭天称郊,夏至祭地称社,故亦称郊社。以南郊祀天,北郊祀地,因又称南北郊祀;北魏则在东西郊设坛,此后各朝仍然沿袭南北郊分祭天地之制。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立天地坛,明嘉靖九年(1530年)改名为“天坛”,是皇帝“祭天”“祈谷”的场所;与此同时,另建方泽坛即地坛,每年夏至祭祀皇地祇神清世祖入统中原,沿袭明制,天坛又经清乾隆、光绪帝重修改建后,才形成天坛、地坛现在的格局。另外,朱老师还提到“为人民服务”两处影壁题字情况。大概在1970年,中南海修缮处对新华门影壁上的“为人民服务”这五个字进行了加工和修饰,将其贴上金箔,变成红底金字。这就是中南海新华门影壁的“为人民服务”一方面体现了党的宗旨,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对民间信仰的传承和尊重。拆墙透绿之后,很多地方用景观石来代替影壁墙,中共中央党校的景观石上刻着“实事求是,为人民服务”等字样,这是由时代变化带来的新形态。

最后,朱老师以石家庄市井陉县石头村、吕家村以及涉县一带民居建筑中的土地堂崇拜为例,介绍了从平原地区天地台“天地君亲师”崇拜到太行山区东麓土地堂“土地”崇拜的演变过程。石头村、吕家村及小视频中平山县民居中的土地堂建筑异常精美,可见土地崇拜像天地君亲师崇拜一样,早已固化在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实际上这是民间祭祀天地的“合法化”,而在张家口坝上地广人稀的地区如尚义县的土地堂,供奉的牌位就是“天地之神位”。

讲座结束后,学院师生就民间信仰研究的视角转换、民间宗教的管理以及田野调查的思路、方法等与朱老师进行交流互动,朱老师都给予细致的解答,最后讲座在热烈的讨论中圆满落下了帷幕。

上一条:毓秀史学讲坛102讲——中国社会性质论战与第一次无锡、保定农村调查

下一条:毓秀史学讲坛第99讲——汉代玉器概谈